垃圾分类:重心要放在“人”身上,而人是理性的
发表时间:2023年08月25日

   聊垃圾分类的那些事儿。今天开始聊《从经济学角度看垃圾分类》版块的第一篇,垃圾分类,重心要放在“人”身上,而人是理性的。说起经济学,我首先向大家坦白一下,我第一次听说经济学时,我还庸俗的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如何赚钱的(相信有不少同志也有这个想法)。其实,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一门学科,即人为什么做这个事而不做那个事儿,用专业的话说,即约束条件下的利益最大化。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内容繁杂、博大精深,咱们都不是专业研究它的,知道一些基本概念和知识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去深究它,那样,会很累。当然,最主要的、最关键的是,我也不太懂啊!

为什么说垃圾分类,重心要放在“人”身上呢?

大家先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垃圾是怎么产生的?二是垃圾分类的主体是谁?

答案显而易见,是人,还是人!

官方的解释是,垃圾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或为生活服务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直白的说,就是为满足人的生活需求、经过使用而产生的废弃物。而垃圾分类也是要由人去分类的,虽然有些地方,用上了高大上的“智能回收机”,但在家中分类的还是人。

目前,我们很多城市是“见物不见人”,眼睛只盯着垃圾。然后,就和垃圾桶较着劲,一会儿智能回收,一会儿回收屋,一会儿回收亭,不停的变换着花样,而重心没有放在“人”身上,没有好好研究一下“人”。

这个世界有各种各样的人, 有男人、女人;有老人、有小孩;有素质高的,有素质低的;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

那么,问题来了,有没有人们普遍存在的、共同的特性呢?或者说,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这就涉及到人的本质的问题了。

从人的形态来定义,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老师说:人,就是全身无毛,可以直立行走的动物。

从人的关系来定义,伟大导师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从人的本性来定义,经济学家说,人是理性的,人都是趋利避害的,而且,逃离痛苦的动力是获得利益的4倍。

经济学里,“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通常简称为“理性人”或者“经济人”。理性人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般性的抽象和总结。

这个被抽象、总结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或者可以说,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人基本上都是趋利避害的,面对利益人们趋之若鹜,面对不利自己的退避三舍。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一个人得意时,亲戚朋友围着自己,在自己落魄是人们就都唯恐避之不及,很少有人会来雪中送炭。

所以,才有“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老话嘛!

在这方面,对于一个创业18年的老兵来说,经历过太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当时,有些事情当时还想不通,但现在全部释然了,放下了。无他,这就是人性!

相比原来混合垃圾“一包丢”,现在你要我分四类;原来可以24小时“随时丢”,你现在又要我“定时定点”,增加了不少麻烦,那我为什么要做?

在上一版块中,我们比较详细的介绍了世界垃圾分类做得好的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以及我国的台北的做法。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其实核心方法,除了宣传外,就是顺应人性的制度设计,最主要的是“胡萝卜+大棒”的形式。通俗的说就是,分类做得好、减量了,给你奖励;没有分类或者多产生垃圾,就多交钱,或者处罚。

在日常的工作中,有不少人吐槽说垃圾分类好麻烦。是的,垃圾分类比不分类是要麻烦一些。很多网友,包括前不久从韩国回国飞来看我的小金同志说:国内扔垃圾太方便了、太自由了!说这话时,看得出小金同志一脸的羡慕嫉妒和不恨!

很多同志对国外的垃圾分类,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国外的垃圾分类制度设计的精髓是:分类是麻烦一些,但不分类会更麻烦。比如不分类要加收垃圾处理费、罚款、做义工,甚至还会入刑。这样,作为理性人,他(她)自然就会选择去分类。

想想我们城市的制度设计吧 ,分类比较麻烦,不分类也没有什么损失!当然,现在很多城市也出台了罚款措施,但基本上都是“花瓶法律”,属于聋子的耳朵——摆设,没有什么可操作性。再一个,你前面分了,后面车来了一锅端了,作为一个理性人,你还愿意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