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庙子村航拍图 中央电视台提供
室内水冲厕所 (除署名外均为李永波摄)
新修的桥和清澈的阴河水 新华社 摄
合作社产业链延伸的加工项目
家家门口都摆放着垃圾分类箱
垃圾处理中心
□记者 乔磊晶 王琳
2019年7月15日,对于松山区大庙镇小庙子村党支部书记赵会杰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她在喀喇沁旗马鞍山村第三次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并用6张照片向总书记汇报小庙子村今天的好日子。
照片中的小庙子村中草药种植基地一碧万顷,红瓦白墙的庄户人家错落有致,阴河上新修的桥连通一村两岸,还有村民们热闹的劳动场面,总书记关心关切的垃圾分类项目和“厕所革命”工程也都收入了画面。每一张照片总书记都详细询问,认真聆听,连连称赞小庙子村很美、很好!如今记者来到了小庙子村,来寻找照片背后的故事……
小庙子村是地处赤峰市西北的一个小行政村,有2700名村民。凤凰山环抱的小山村,远离都市喧嚣,一派山水田园的怡人风光。在小庙子村党群服务中心,记者见到了“萌婶”赵会杰,小庙子如何完成“美”和“好”的蜕变,赵会杰向记者道出其中的缘由……
基层党建:党支部是老百姓的主心骨
当地有句话这样形容小庙子村,“大庙不大小庙不小”,的确是,大庙镇村民人口总数为9700余人,小庙子村就占了近三分之一,人多地少是小庙子村的先天不足。也许是阴河岸边凤凰山下人杰地灵,小庙子村虽然没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是历届支部都称得上是“硬核”支部。修渠、造林、抓生产,支部和党员一直是干事创业的急先锋、排头兵。
2009年,赵会杰接过了小庙子村支部的大旗,走上了村支书的工作岗位。当时的小庙子村正遭遇发展的瓶颈期。经过前期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小庙子村生产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日子虽然不紧巴了,但是人心却松散了,加上村里劳动力外流、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益凸显,桩桩件件对赵会杰、对小庙子村来说都是严峻考验。赵会杰说,今天小庙子村和和美美、欣欣向荣的场面,党员来做“领头雁”、支部要当“主心骨”是破局的关键。
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支书要成为党员的一面旗帜,党员要成为全村老百姓的旗帜。党员树立起了威信,也就意味着支部在村里有了公信力。每个党员都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代表着一个组织的形象。党员要发挥好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成为群众的一面旗帜,支部才能凝聚人心,带动全村形成上下联动的示范引领作用。赵会杰说。
道理千万条,实干第一条。为了提升党支部的凝聚力,赵会杰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先后自筹资金70万元,新建村活动场所550平方米,并配齐了各项办公设施。每当遇到事情她都会征求班子成员和党员的意见,从不搞“一言堂”,形成了“会前多交流、会中多讨论、会后不扯皮”的工作氛围,增加了班子的凝聚力、向心力。支部还建立和完善会议、学习、“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25项,同时实施了党员岗星化管理、全村党员挂牌示范等措施,规范了党员行为,融洽了党群关系。
这两年,在支部和党员积极引领带头示范的作用下,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参与意识和致富意识都有所提高。村里要发展些什么?村民能干些什么?如今不必支部成员苦口婆心劝说,村民个个踊跃参加、积极响应。在赵会杰看来这是质的变化,小庙子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变化。
乡村经济:合作社破解发展难题
赵会杰给总书记展示的第一张照片里那葱茏的田野,就是小庙子村的中草药种植基地。2014年,小庙子村村主任李永波带头成立专业合作社,尝试改变单一胡萝卜种植的不利局面。
曾经,种胡萝卜给小庙子人带来了“第一桶金”。在胡萝卜种植的旺盛时期,小庙子村3500亩地创下每亩4000元的纯利润,全村年收入1400万元。然而,种植胡萝卜受市场波动影响大,“货到地头死”,加上重茬种植导致品质下降,改变种植结构对小庙子村来说迫在眉睫。
2014年,小庙子村注册成立宏都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中草药种植加工。面对新生事物,大家心里都没底,村民们保持观望的态度。这个时候,党员干部责无旁贷地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合作社成立之初,3名党员带头入股,迈出产业发展第一步。
实践证明,这种尝试是正确的,在党员的引领示范带动下,农户们都积极投入到中草药种植中来。种植面积从2014年的500亩发展到现在的4000亩,品种也从单一种植桔梗,发展到牛膝、防风、知母等10多种。
一业兴,百业旺。依托合作社,小庙子村发展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并摸索出乡村经济发展“四有”道路。
产业有长度:
若想合作社长足发展、种植产业不会夭折、老百姓收入稳步增加,延长产业链、实现中草药订单加工是必经之路。
在合作社场院内,记者看到了中草药初加工车间。依靠现有设备,长出来的药材可以完成烘干、切片、颗粒化生产加工。产业链延长后,产值增加了一倍,村民可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获取收入,全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目前,合作社已经与内蒙古普康药业、赤峰天奇制药实现签约合作订单种植。
未来,村里计划把中草药加工做细、做精,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争取实现出口。小庙子村还打起发展酱菜加工产业的算盘,把家家户户的蔬菜水果利用起来,发展庭院经济,申请小庙子村商标,以安全绿色为特点,打造自己的品牌产业。
扶贫有力度:
扶贫有力度是通过产业拉动来完成的。村民沈占阳家因病致贫,确立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村里结合政策扶持他家养牛,安排他的爱人在合作社务工,沈占阳本人又聘了公益岗,家里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家里病人通过大病救助病情得以控制,整个家庭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今年实现脱贫。
扶贫有力度不单单是指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扶贫,还包括生活相对困难的低保户等人群。通过产业发展带动收入提高,让全村村民的生活质量都上一个台阶,是小庙子村两委班子的郑重承诺。目前,小庙子村产业发展实实在在带动脱贫致富,形成“党组织+合作社+产业党员+农户+贫困户”的模式,村里15户26人已经通过合作社实现脱贫。
收入有温度:
赵会杰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一户四口之家,两个正常劳动力,土地流转和农业补贴能有近1万元收入,妻子在合作社务工每年收入3万余元,丈夫可以外出打工,再增添一份收入。这样一来,日子不用为钱发愁、小孩不用留守、老人不必空巢,许多农村社会矛盾问题迎刃而解,整个村子都安居乐业,这是收入有温度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扶贫扶志,为了激发贫困群众和低收入群体改变生活的斗志,小庙子村采取暖心扶贫送货上门、入户结算的方式。将合作社需要加工的药材送到贫困户家中,让他们加工,完成后再上门结算费用。这样一来,贫困户不再指望国家输血,自己可以造血,依靠劳动挣钱,内心就有尊严感。
做法有高度:
小庙子村作为松山区乡村振兴示范带上的一个点,不论是产业发展还是乡风文明都得到各级领导和部门的关心,形成了一些可供借鉴的具体措施。面对一批又一批参观学习的人们,赵会杰希望小庙子村能提供给大家的,除了“办法”还有“精神”,一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老百姓发家致富的精神。
人居环境:善用政策 巩固民生基础
从小庙子村党群服务中心到村东边的宏都种植专业合作社,一路上绿树葱葱、花团锦簇,绿树红花掩映着古朴门庭,好一派幽静淡然的田园风光。自2012年以来,小庙子村累计获得国家项目资金5300余万元,完成村基础建设项目20余个。
赵会杰边走边告诉记者,以前这条路又破又脏,如今在国家项目资金的扶持下,小庙子村实现了通村路、通组路全部硬化,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日子。
村民家门口的垃圾分类箱更是时髦的物件,很是抢眼。赵会杰带到马鞍山的照片中,总书记也对此非常关注。今天的小庙子村,垃圾处理已形成了分类、收集、处理、填埋的完整体系。
村里的垃圾处理中心把垃圾通过磁化裂解燃烧炉进行燃烧处理,加上喷淋等措施,减少燃烧炉产生的烟和粉尘。总容积为2.4万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也已投入使用,这个经过特殊防渗处理的填埋场,可供村民连续使用10年以上。
村子其他的基础保障设施也在逐年完善,打配机电井,安路灯,全村都用上了自来水,危房全部实现改造,山体绿化1500亩,为每户安装环保锅炉取暖,地里全部铺设二级地埋。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推行环保理念,实现高效节水。
在融合党建工作的助力下,共建单位市医院为小庙子村提供了价值15万元的远程医疗设备,使村民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专家诊疗的医疗服务,有效改善该村医疗服务水平。红山区铁南社区提供价值20万元“环保壹号”垃圾运转设备,使小庙子村环境治理工作又迈出了一大步。
基础设施的改善也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漫步在文化广场上,记者看见村民三三两两、老老少少热络地闲唠家常,黄发与垂髫,怡然自乐。流连在民俗博物馆内,纺车、锄头、老式收音机……老物件沉默却最有力量,它们见证历史、见证改变,让未来更值得期待。
赵会杰:带领老百姓把日子过好是我的初心
提起小庙子村,不得不说“萌婶”赵会杰。两年三次见到总书记,两次亲口汇报工作,赵会杰是幸运的。尤其当总书记履约而来,赵会杰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她说自己感觉满满的幸福!
一个嫁到小庙子村的外来媳妇,从小学的民办教师、村里的计生专干,再到村支部书记;从两次作为人大代表同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面交流而成为“两会红人”,到总书记如约来到赤峰,请她到马鞍山村的农家小院儿里见面座谈……一路走来,赵会杰和她所在的小庙子村一直在不断上演着新变化和新故事,但她的初心从未改变过。
老话讲,肩膀有劲儿,养活一家人,心里头有劲儿,养活一帮人。透红的脸庞、结实的身板、洪亮的嗓门,这位看起来再平凡不过的北方农家大婶儿,其实有着“当家人”的担当、硬气、坚忍和一颗执着追梦的心。赵会杰说,习近平总书记讲,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于我来说,带领老百姓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这就是我的初心。
“外来的媳妇好念经。”1992年,赵会杰随丈夫回到小庙子村后,被选为村小学民办教师、入了党。2000年,她在村里干起了计划生育工作。因为热心肠好联络人,赵会杰得到村民的拥戴。2009年,经村民、村民代表及党员的推选,赵会杰当上了村支部书记。
赵会杰上任时,小庙子村的农业基础设施几乎空白,被列为松山区相对落后村。为了改变村子的面貌,她受过委屈、挨过骂,但也在工作的洗礼中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如今,村民看书有草原书屋、跳舞有文化广场、锻炼有健身路径、节日有舞龙舞狮、农闲有文化科普……这每一个项目从争取到实施都凝结着赵会杰的心血和汗水。
在这个过程中,赵会杰发现和认识了一个全新的自己,她找到了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那就是,实实在在地为改变村子面貌、提高村民收入、改善村民生产生活而努力奋斗。
赵会杰说:“第一次给总书记汇报工作时我就情不自禁地流泪了,我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感谢国家的好政策,也想让总书记放心,我们农村确实借助党的政策春风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这两年,媒体效应让赵会杰成了红人,来小庙子村采访、学习、参观的人一直不少,她说,这对她和小庙子村来说,是压力,更是鼓励和激励。
“这次总书记来到赤峰,是对小庙子村、对所有赤峰人的巨大鼓舞,我和全村村民一定会把总书记的嘱托记在心上,做时代的追梦人。我会秉承让老百姓过好日子这颗初心,不负使命,带领全村人继续努力奋斗。”赵会杰说。
结语:
离开小庙子村,记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感慨——从1979年安徽小岗村包产到户开始到今天,四十年时间不足以沧海桑田,却实实在在发生了山乡巨变。农村从“活”起来到“好”起来又到“美”起来,离不开经年累月惠农政策落地,离不开真金白银兴农资金支持,更离不开上下一心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奋斗精神。
感动——这两年村里村外赵会杰成了红人、忙人。荣誉接踵而至,村民的拥戴更上层楼,但是赵会杰依旧为村里的大事小情操心张罗,她笑称自己的电话是小庙子村热线。当听到她和村民相约要去山上打榛子,记者有些热泪盈眶了,那一刻记者突然明白了何为“初心”何为“本色”,就是不论身处何种境遇,都不忘记同群众打成一片!
感谢——广袤无垠的土地,蒸腾着希望的田野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存续发展的根脉所在,田园牧歌依旧是难以割舍的灵魂归宿。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感谢好时代好政策,为我们留住乡愁,希望借乡村振兴的东风,重新点燃农村火热的生活。
6张照片定格了小庙子村今日的美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嘱托和期盼,小庙子村激情昂扬,继续奋力绘就山美水美、政通人和的精彩画卷。
来源:赤峰日报